星期五,固定會去學校上英文課,這次討論主題中的其中一項是,資訊爆炸,班上24個同學,12個人分為「贊成資訊並沒有發生爆炸」,另12個人則否,然後分別舉例好處,並用英語回答。
老師要求與會同學使用英語陳述討論的結果,所以同學都使用較為簡單的答案作為結論,不過這個問題真要討論,確實需要點思考空間。
事實的發生一直都是存在的,許多人卻指稱現代才發生資訊爆炸,在我看來不過是事實的發生,因為現今科技的便利和簡單操作,資訊的記錄得以使用簡單且永久的方式保存,所以大量的資訊得以文字、圖片和影片的方式存在於網際網路上。對於一個始終存在的事實,只因為被記錄下來,而指稱說資訊爆炸?似乎言過其實了。
另外,資訊的流通,表示資訊可被驗證的機會大增。認為資訊爆炸,應要限制資訊流通的一方指稱大量的資訊其實是不實的,舉凡股票訊息、政府施政、報章媒體和其他公開資訊,很多都是錯誤及誤導。我個人認為,只要是人,說的、做的,以及任何能夠表達於外的,都存在資訊不對稱的情況,而這不一致的情況,因不同特性的人、所面臨的情境或者是事情的本質,使得其中的bias(偏差)程度各異,本來就難以達到百分之百精確,況且攸關自身利益之事,事實的記載只會記錄有利於己的部分,甚或以謊言充之。資訊,係以記錄的形式,由相關的人所記載,既然由人所記載,存在偏誤的情況只會是剛好,不會是偶然,指責因資訊爆炸而限制資訊流通,稱不上是有力的理由。
所有的資訊,相對於事實,都存在一部份的偏誤及一部分的事實,透過大量的資訊,彼此互相勾稽和驗證,剃除不合邏輯部分,來增加資訊的可靠程序,是一條可行的道路。而利用這種方式來驗證資訊,就需要大量的流通資訊方能達成。認為資訊爆炸者,指稱資訊是不正確的,所以要限制資訊的流通,基本上的這個論證,我個人認為就有問題了:第一,資訊,這不過是事實的發生以記錄的形態保存起來,根本沒有爆炸的問題;第二,資訊本來就存在不正確,不會因為限制資訊流通,資訊就會提升正確性;第三、要驗證資訊是否正確,需要大量的資訊彼此勾稽,而非限制資訊流通。
正因為如此,所以我認為限制資訊流通的掌權者,通常是為了自己的利益而做出如此決定,而非因為資訊流通本是否罪過所生。
2013年4月13日 星期六
2013年4月7日 星期日
亂 心情
桌上寫著一篇短文,文字記得殘缺不全,雖然如此地簡短,卻這麼地刻苦銘心,這麼得寫實,這麼的血淋淋。
「我沒有忘記妳,事實上,我無時無刻都在想念著妳;但是,我卻不得不承認,沒有妳的日子,我過得比較好。真諷刺,我這麼的喜歡妳,直到現在也依然是。實在很難想像,對於這麼深深喜歡過的對象,竟然會有這樣矛盾的心情。我無法不去忽略有關妳的消息,我能做的,只是不再過問而已。」
「我沒有忘記妳,事實上,我無時無刻都在想念著妳;但是,我卻不得不承認,沒有妳的日子,我過得比較好。真諷刺,我這麼的喜歡妳,直到現在也依然是。實在很難想像,對於這麼深深喜歡過的對象,竟然會有這樣矛盾的心情。我無法不去忽略有關妳的消息,我能做的,只是不再過問而已。」
訂閱:
文章 (Atom)
讀得慢,忘得快
準備國考的時候,民法和稅法這兩門科目,我花了非常多的時間準備,理解與背誦,雖稱不上讀到爐火純青,但拿來應付國家考試還是有信心的。 考上國考,工作熟悉以後,就回去學校攻讀博班了;當年準備國考時的報考職系是財稅行政,簡單說就是去當稅務員,當時的民法和稅法是我的考科,但我的老本行是經...

-
讀了這麼久的經濟學,大二時所學的個體和總體,到了研究所時才摸熟,然而,重新學習國際經濟和財政學,這才發現,原來以前所學的基礎分析法,真的只是基礎分析,所有所學的分析方法,在這兩門實務、理論兼備的學門裡,把所有經濟學的分析方法發揮到極至,而所用到工具不過只是簡單的兩軸座標圖、微分工...
-
終於把報告搞定了。 書面加投影片,加上小小的排演,我再做最後的排版和修飾,人資的報告終於出爐,新鮮熱辣的哩。 離報告時間還有四個鐘頭,睡覺睡覺。
-
天殺的低潮感,在蹲完自修室踏回寢室房門中爆發出來。 冏Rz...... 一個禮拜沒運動,加上熬夜讀書寫程式,反噬的疲勞感像是導火線般,點燃內心的不安全感。 突然,好想彈彈鋼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