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0年4月7日 星期三

群眾暴力

不到24個小時,在網路和平面媒體的圍勦下,又一個人士被判定出局。

憑什麼在什麼也不清楚的情況下,來定奪是非對錯?原po既不是家屬,亦不具備相關工作背景和認識,憑什麼在短短幾分鐘的短片,來宣判她未來的人生方向?

統計學在進行檢定時,都要求有足夠充足的證據,才能夠推翻原先假設;法院在定奪一個人的是非對錯,不但要提出充分證據,還要再三檢驗,以防誤判造成無法回複的傷害。

憑什麼在網路上,自以為正義的號召,就要把連看過沒看過的人,推進火坑中?誰給你這種至高無上的榮耀了?

要是你是錯的,你有能力承擔這份過錯嗎?

不,我不認為,你只是暴民文化的其中一人,根本不打算為自己的所言所行承擔任何責任,憑什麼這麼粗暴的抹殺一個人?抹殺一個你根本沒接觸過的人?

群起起鬨的酸民們,你們不過勢力龐大些,自以為正義之姿,不過一群暴徒罷了,跟那些聽了電台廣告就會去買藥來吃的社會人士差不多一個水平。

2010年4月6日 星期二

淺談知識經濟

謂知識經濟呢?經濟合作發展組織(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-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,OECD)在1996年提出知識經濟的概念後,改變了以往經濟學家對廠商生產過程的認識。諾貝爾經濟學獎的梭羅教授在他的書中對知識經濟作了以下定義:「以知識的創新、擴散與應用為主體的經濟。」然而,這是什意思呢?

傳統經濟學在分析廠商生產過程時,假設廠商只使用兩種生產要素:勞力和資本;所謂「有錢出錢,有力出力」,指的就是商品的投入過程。但是在知識經濟的分析架構下,把人類的知識和能力納入生產過程中,也就是所謂的「人力資本」,凡人類運用腦力所創造的一切事物均屬之。

為什麼這個概念很重要?以往的生產過程中,由於有些投入是沒辦法複製的,因此存在一種現象,經濟學稱之為「規模報酬遞減法則」,隨著生產資源加倍的投入,產出不會等倍數的增加,反而低於該比例。例如原先只用1個小時準備考試可以拿到50分,然而想要考到100分,所要付出的時間反而要多於兩個小時。

在知識經濟中,知識不具排斥性,而且越有知識的人,吸收知識的速度越快;前者使得生產要素可以進行同質複製,例如提供相同品質的電腦工作平台作業環境,後者則造成弱肉強食的現象,也就是強者越強、富者越富。

在過去,人們也會進行發明和創新,但是為何知識經濟的這個概念直到現在才被重視呢?原因是由於資本主義確立了財產權,企業創新能夠得到超額利潤,專利權保障促使企業爭相投入研究發展(research and development, R&D)的技術創新。

知識的創新能夠帶來國家的富強,然而應該如何著手呢?一般認為應該從「教育改革」下手。追求知識的創新,就是在培養知識無中生有的能力,必須重視對未知事物的檢證與探索,在制式思考下的填鴉教育,學生慣於被知識所束縛,是不利於創新知識的發展。


參考資料:
朱敬一、林全合著(2010)《經濟學的新視野》,台北:聯經。

讀得慢,忘得快

準備國考的時候,民法和稅法這兩門科目,我花了非常多的時間準備,理解與背誦,雖稱不上讀到爐火純青,但拿來應付國家考試還是有信心的。 考上國考,工作熟悉以後,就回去學校攻讀博班了;當年準備國考時的報考職系是財稅行政,簡單說就是去當稅務員,當時的民法和稅法是我的考科,但我的老本行是經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