何謂知識經濟呢?經濟合作發展組織(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-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,OECD)在1996年提出知識經濟的概念後,改變了以往經濟學家對廠商生產過程的認識。諾貝爾經濟學獎的梭羅教授在他的書中對知識經濟作了以下定義:「以知識的創新、擴散與應用為主體的經濟。」然而,這是什意思呢?
傳統經濟學在分析廠商生產過程時,假設廠商只使用兩種生產要素:勞力和資本;所謂「有錢出錢,有力出力」,指的就是商品的投入過程。但是在知識經濟的分析架構下,把人類的知識和能力納入生產過程中,也就是所謂的「人力資本」,凡人類運用腦力所創造的一切事物均屬之。
為什麼這個概念很重要?以往的生產過程中,由於有些投入是沒辦法複製的,因此存在一種現象,經濟學稱之為「規模報酬遞減法則」,隨著生產資源加倍的投入,產出不會等倍數的增加,反而低於該比例。例如原先只用1個小時準備考試可以拿到50分,然而想要考到100分,所要付出的時間反而要多於兩個小時。
在知識經濟中,知識不具排斥性,而且越有知識的人,吸收知識的速度越快;前者使得生產要素可以進行同質複製,例如提供相同品質的電腦工作平台作業環境,後者則造成弱肉強食的現象,也就是強者越強、富者越富。
在過去,人們也會進行發明和創新,但是為何知識經濟的這個概念直到現在才被重視呢?原因是由於資本主義確立了財產權,企業創新能夠得到超額利潤,專利權保障促使企業爭相投入研究發展(research and development, R&D)的技術創新。
知識的創新能夠帶來國家的富強,然而應該如何著手呢?一般認為應該從「教育改革」下手。追求知識的創新,就是在培養知識無中生有的能力,必須重視對未知事物的檢證與探索,在制式思考下的填鴉教育,學生慣於被知識所束縛,是不利於創新知識的發展。
參考資料:
朱敬一、林全合著(2010)《經濟學的新視野》,台北:聯經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