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8年7月15日 星期二

朋友論

曾經,阿we跟我提到,朋友要交得有價值。

在阿we跟我提到這件事之前,我慢慢就有這種體認,不約而同我們都是當完兵後有這種感覺;我在往後的時間裡一直思索這件事,也從不同的書中找尋是否有跟我類似或相反的論述;我的論述不適合其他人,也不適合沒有明確自己想法的朋友,在這裡的觀點並非想獲得別人的肯定,用以判定我的方向是否正確,我只是單純的描敘:在這個時間點的我是這樣想的,五年後、十年後回頭再來看看現在的想法一定很有趣。

選擇朋友,就好像挑選合適自己的商品,每種商品都有特別的功能,不同的朋友滿足自己社交的滿足形式也不一而同,但是共同點就是:滿足我們某種形式上的慾望。選擇朋友也像挑選商品一樣,需要在預算限制條件下做抉擇,什麼條件?時間、金錢、心力;維持友誼需要時間相聚、需要心力了解彼此,也免不了要吃個飯、喝個茶、帶個伴手禮吧,所以這些都很直覺。

所以呢?

當還是學生的時候,一方面時間很多,一方面生活開銷大都仰賴衣食父母,預算限制集合很寬廣,可以廣交善緣,來者不拒,透過這個方式感覺到團體對自己的認同,讓自己更自信、更快樂。但是回過頭來問個問題,如果踏進工作職場後,還可以這麼做嗎?

這個問題就見人見智了!我看過很多人工作完後相聚不外乎喝幾杯,然後聊得聊得好不快活;我知道這種生活方式,也很清楚這不是我想要的;我需要有自己的時間和空間做自己的事,想想自己、照顧自己,太頻繁的社交會降低我的生活品質,不是我所想要的。

朋友如同商品,所以當我是商品_朋友時,我的價值定位在哪裡?我要怎麼把自己賣出去?別人為什麼需要我?如果我跟其他商品一樣就會顯得毫無特色可言時,憑什麼選我不選其他人呢?尤其當每個人的時間越來越少的時候,有的人踏進職場、有的人走進家庭,每個人都要切割時間在工作、自己和家人的同時,還要再這所剩無幾的時間和朋友相聚,這個時候朋友的自我價值是不是就顯得重要了呢?

在朋友商品論下,怎麼選擇朋友透露出自己的品味;一個人怎麼選擇穿在身上的衣服?如何安排居家室內空間?如何調配時間?聽的音樂?愉樂自己的方式?這些都是個人品味的選擇,是以選擇朋友亦可看出品味的好壞與否,不可避然。

有人說朋友是沒有條件的,朋友商品論的說法太矯情做作;我卻認為這是各求所需下必然的結果,在有限的資源下,不可能不做選擇;孟嘗君養食客三千,三千食客在所需之時有所項獻做為回報。各求所需罷了。

話說回來,作為我的朋友,我會在可行的範圍裡貢獻一己之力做為回報,在黑暗中點上蠟燭溫暖你/妳的心。

沒有留言:

讀得慢,忘得快

準備國考的時候,民法和稅法這兩門科目,我花了非常多的時間準備,理解與背誦,雖稱不上讀到爐火純青,但拿來應付國家考試還是有信心的。 考上國考,工作熟悉以後,就回去學校攻讀博班了;當年準備國考時的報考職系是財稅行政,簡單說就是去當稅務員,當時的民法和稅法是我的考科,但我的老本行是經...